(供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使用)
Ⅰ 前言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教程是一门预防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与人文科学有广泛联系,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将为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学员阐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并掌握健康传播与健康行为干预的技能,为制定卫生工作策略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0。即讲课36学时,实验0学时。
四 教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教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柳行,第1版,2009年07月。
II 正文
绪论(共2学时)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健康的新概念,掌握健康促进的概念及基本策略,熟悉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了解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机遇和展望。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健康促进的概念和基本策略。
(二)熟悉 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三者间的关系
(三)了解 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机遇和展望。
三 教学内容
(一)健康的新概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二)健康促进的概念及基本策略:健康促进的定义、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
(三)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的长期性、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促进的目标、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四)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机遇和展望:重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从健康教育到健康促进的发展
第一章 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共2学时)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健康教育的群体特性,理解疾病群体表现,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判断疾病与健康,了解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及全球疾病负担和危险因素。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概念、主要特征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二)熟悉 我国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
(三)了解 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三 教学内容
(一)疾病与健康:健康问题与疾病的个体现象、健康疾病连续带与疾病的“冰山现象”、健康与疾病测量指标的主要特点
(二)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伤害、职业性危害、食源性健康问题、老年健康问题、医源性疾病
(三)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全球死亡率排前十位的疾病、导致疾病负担的10大危险因素
第二章 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共2学时)
一 教学目的
熟悉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来源,掌握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特点。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 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特点。
(二)熟悉 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来源。
三 教学内容
(一)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来源、水中有害物质的来源、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来源
(二)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提出临床经济学问题、构建临床经济学问题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共2学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所了解,对常见因营养失衡所致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并能对特殊人群营养及常见食物中毒有一定的认识。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概念、分类及其功能
(二)熟悉: 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碘缺乏病等常见因营养失衡所致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三)了解:特殊人群营养及常见的几种食物中毒
三 教学内容
(一)合理营养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营养素
3.能量
4.特殊人群营养
(二)常见营养失衡所致的疾病及其预防
1心血管疾病
2代谢性疾病
3恶性肿瘤
4碘缺乏病
5食物中毒
第四章行为与健康(共1学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章教学,使学生对行为与健康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对促进和危害健康的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常用指导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并能掌握相关的干预原则。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常用指导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原则
(二)熟悉:促进和危害健康的行为;与疾病相联系的健康相关行为;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三)了解:人类行为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三 教学内容
(一) 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二) 健康相关行为
1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2与疾病相关联的健康相关行为
3团体健康相关行为
(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及干预原则
1常用指导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
2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原则
第五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共3学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章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对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对风俗、思想意识、宗教等对健康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经济因素、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一些重要健康问题上的家庭影响;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健康的不同影响;儿童早期长发育对其一生健康影响的作用
(二)熟悉:公共政策与社会关系对于健康的影响
(三)了解:风俗与健康的关系;思想意识与健康的关系;宗教与健康的关系
三 教学内容
(一)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
1经济因素
2社会地位
3受教育程度
(二)公共政策与健康
(三)文化与健康
1风俗与健康
2思想意识与健康
3宗教与健康
(四)社会关系与健康
(五)家庭与健康
1一些重要健康问题上的家庭影响
2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健康的不同影响
3儿童早期生长发育对其一生健康影响的作用
第六章 卫生服务与健康(共1学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知道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卫生系统与组织机构和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有清楚的认识。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二) 熟悉我国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
(三) 熟悉我国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四) 了解依法行医
三 教学内容
(一) 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
1 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
2 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3 卫生组织机构
(二) 医疗保障制度
1 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
2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三) 卫生服务质量保证与依法行医
1 执业医师法
2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
第七章 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与步骤(共3学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对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设计的目的和意见,以及健康教育评价的方法有全面的把握。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健康教育及其任务和特点
(二) 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目的、意义、原则及其制定
(三) 熟悉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过程及其质量控制
(四) 了解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五) 了解影响健康教育评价的因素
三 教学内容
(一) 健康教育的概念
1 健康教育的含义
2 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
(二) 第二节 健康教育的任务及特点
1 健康教育的任务
2 健康教育的特点
(三) 第三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
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设计的原则
3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制定
(四) 第四节 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
1 制定实施时间表
2 质量控制的方法
3 健康教育计划实施人员培训
(五) 第五节 健康教育评价
1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和类型
2 健康教育评价的方法
3 影响评价的因素
第八章 医院健康教育(共2学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知道医院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途径、方法和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意义。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概念:医院健康教育。
患者健康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二) 熟悉:医院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三) 了解:医院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
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意义。
医院健康促进的组织实施。
三 教学内容
(一) 医院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1 医院健康教育的概念
患者健康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2 医院健康教育的意义
3 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 医院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医院健康教育的途径
2 医院健康教育的方法
(三) 医院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
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意义。
医院健康促进的组织实施
第九章 社区健康教育(共2学时)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社区健康教育的定义、健康促进的重要性、社区健康教育如何实施,以便于学生更好的进行社区健康教育。
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作用及实施。
(二)了解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
(一)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 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2 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
3 疾病的三级预防。
4 健康促进的措施。
(二)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
1 社区健康教育的实施:确定规划目标、干预措施。
2 社区健康促进的实施:社区动员、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选择健康信息传播途径、社会教育及培训。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
1社区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3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健康意识、卫生法规、常见疾病。
4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形式与方法:对象、宣传形式
5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方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个别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
(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
1农村初级卫生保障
2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
第十章 家庭健康教育(共2学时)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家庭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组织实施及其重要性。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家庭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 熟悉家庭对健康的了解。
(三) 了解家庭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三 教学内容
(一)家庭对健康的影响
1遗传的影响。
2对儿童发育的影响。
3对疾病传播的影响。
4对成人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影响。
5对疾病恢复的影响。
(二)家庭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家庭环境卫生教育:住宅建设、装修、室内外卫生。
2生活方式教育:营养、食品卫生、食物中毒、饮料、饮水知识教育
起居及日常行为习惯
休闲娱乐方式
健身运动
3 心理卫生知识教育
4 疾病防治知识:慢病、传染病、家庭急救与护理
5 生殖与性教育:夫妻、子女、中老年
6 意外伤害教育:
7 家庭重点成员的健康教育:儿童、女性、老年人、残疾人
(三)家庭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 领导干预。
2 传播方式:常用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注意三性:针对、接受、有效性。
3 培训家庭成员。
4 培养家庭健康教育示范户。
5 建立家庭健康教育小组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共4学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大学生掌握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分析方法
熟悉各种简单心里治疗的方法和心里生理特征表现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健康促进及干预的方法
(二) 熟悉大学生心里、心里特征,大学生的挫折心里
(三) 了解大学生情绪特点,了解大学生的性心里卫生与性道德
三 教学内容
健康教育前十章知识的回顾,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章节理论知识铺垫,结合当前国内主大学生健康问题案例讲解。
(一) 大学生健康维护及其意义
1学业问题
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成绩不理想、动机功利化等
2 情绪问题
抑郁、情绪失衡
3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不适、社会交往不良、个体心灵闭锁
4 焦虑问题
自我焦虑、考试焦虑
5情感问题
爱情、友情、亲情
6 性教育问题
性心理不适应、性心理问题
7 特殊群体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
独生子女健康问题、特困生心里调适
(二) 大学生的生理、心里特征
1生理特征
基本生理特征、生长发育特征
2心里特征
心里发展阶段、心里发展特点
(三) 大学生的情绪心里
1 情绪的定义、成分及功能
定义、情绪成分、功能分析
2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情绪的冲动型与爆炸性、阶段性和层次性、外显性和内含性。
3大学生的情绪健康的标准
瑞尼斯、索尔的观点
4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
对健康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行为目标的影响
5 大学生的情绪问题表现
焦虑、抑郁、愤怒、嫉妒、冷漠
6大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7大学生情绪调适的方法
情绪理疗法、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转移注意力、适度宣泄
(四) 大学生的挫折心里
1 挫折的定义
社会学方面分析挫折
2 大学生与挫折
挫折的积极功能与负面影响
3 挫折产生的原因
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
4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表现
积极心理防御、消极心理防御
5 大学生挫折后的承受能力培养
善于调节自我,确立合理归因,增强挫折认知水平
(五) 大学生的性心理卫生与性道德
1 大学生的性心理卫生
神秘感与羞涩感、情感方面的单纯而幼稚、感情不稳定、面对冲动自制力不强
2性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性观念、性意识、情感、知识
3大学生的性道德观
交友与恋爱的道德观、对待性冲动欲望的态度、婚前性行为
(六) 大学生的健康恋爱观
怎样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七) 大学生的心里健康促进及干预
1 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生理、心里、社会化措施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思想、科学、实践、针对性、多样性
3 心里健康干预
心里咨询、文化建设等工作
第十二章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与社区卫生服务(共2学时)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对我国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卫生服务、社会需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
(二) 熟悉全科医生的能力要求
(三) 了解卫生事业发展战略
三 教学内容
(一) 卫生保健策略
1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概念、21世纪卫生保健策略、世界卫生发展目标
2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策略
卫生发展总目标、平均健康指标、卫生工作的基本任务、卫生发展战略
(二) 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1初级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2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服务原则、服务特点
(三) 全科医学及全科医师
1全科医学与家庭医师的定义
我国、欧美对家庭,全科医师的需求
2全科医学学科特点
初级保健、协调性服务、以人为本面向个人、家庭和社区
3 家庭医师的能力要求
初级保健管理、以人为本、特殊问题的解决技能、综合性服务、社区为导向、整合性模式
第十三章 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共2学时)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的对象和开展工作的途径。
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社区预防服务概念及其操作模式的五个阶段
(二) 了解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
三 教学内容
(一) 社区预防服务
1 社区动员:概念、目的
2 社区诊断:所需信息、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报告诊断结果。
3 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目标。
4 制定社区健康工作计划:总目标、实现目标的策略、场所、影响因素、干预活动
5 社区预防服务的评价:评价的类型、评价结果的应用
(二) 临床预防服务
1 概念
2 内容
第十四章 传染病防控(共3学时)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了解传染病的概念,流行过程的环节及影响因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生活中。
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带来的新问题及防治对策。
(二)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三) 应用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三 教学内容
(一) 传染病流行环节及影响因素
(二) 传染病的防控
(三)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对策
第十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共3学时)
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体重指数BMI的计算公式、标准,根据BMI对自己的体重作出评价,高血压的定义及其危害。学习吸烟等主要健康危害,对其干预的有效策略及措施。
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吸烟、静坐生活方式、酗酒的主要健康危害,控烟、静坐生活方式干预、酗酒的干预的有效策略及措施,血脂异常的标准、危害及其管理策略与方法。
(二) 掌握体重指数BMI的计算公式、标准,根据BMI对自己的体重作出评价,高血压的定义及其危害。
(三) 应用体重控制的策略与措施,高血压管理的策略及措施
三 教学内容
(一)吸烟的干预
(二)静坐生活方式的干预
(三)酗酒的干预
(四)体重控制
(五)高血压的管理
(六)血脂异常的管理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太阳集团2018登陆预防医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 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无。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四 考核办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70%,作业训练占20%,考勤和课堂成绩占10%。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
教学手段
|
教学时数
|
实验内容
|
时数
|
类型
|
绪论
|
CAJ
|
2
|
|
|
|
第一章 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
|
CAJ
|
2
|
|
|
|
第二章 生活好职业环境与健康
|
CAJ
|
2
|
|
|
|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
|
CAJ
|
2
|
|
|
|
第四章 行为与健康
|
CAJ
|
1
|
|
|
|
第五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
CAJ
|
3
|
|
|
|
第六章 卫生服务与健康
|
CAJ
|
1
|
|
|
|
第七章 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与步骤
|
CAJ
|
3
|
|
|
|
第八章 医院健康教育
|
CAJ
|
2
|
|
|
|
第九章 社区健康教育
|
CAJ
|
2
|
|
|
|
第十章 家庭健康教育
|
CAJ
|
2
|
|
|
|
第十一章 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
CAJ
|
4
|
|
|
|
第十二章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与社区卫生服务
|
CAJ
|
2
|
|
|
|
第十三章 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
|
CAJ
|
2
|
|
|
|
第十四章 传染病防控
|
CAJ
|
3
|
|
|
|
第十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
CAJ
|
3
|
|
|
|
合计
|
|
36
|
|
|
|